在《故宮掌門人1925—1949》中,作者章宏偉以“掌門人”為線索,串聯(lián)起故宮的變遷史。下文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館長鄒愛蓮為該書撰寫的書評。
紀錄片《故宮》(2005)畫面。
作者 | 鄒愛蓮(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館長)
《故宮掌門人1925-1949》
作者:章宏偉
版本:中華書局
2025年3月
《故宮掌門人1925—1949》是近幾年我讀過的關(guān)于早期故宮歷史著作中史料最豐富、考證最翔實的一部書。作者章宏偉先生1998年調(diào)來故宮,任過紫禁城出版社社長,故宮學研究所所長,長期從事故宮歷史研究,建樹頗多。
書中寫到的故宮文獻館,就是現(xiàn)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前身。我在一史館工作30年,對故宮早期的歷史也格外關(guān)注,當即被書中對故宮博物院初期七位掌門人翔實的介紹、對歷史事件客觀有據(jù)的分析評價,及深藏于故宮中的那些開創(chuàng)時期的人物和歷史故事深深打動。
“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”
該書用豐富翔實的資料,細致描繪了故宮博物院建院初期用滿腔熱血典守國家珍寶者的群像,對7位掌門人的作為一一進行了考證,不譽不毀,不偏不倚,客觀敘事,中肯評價。最難得的是大量利用外人難以看到的故宮所存檔案,并參閱時人筆記、報刊等資料,堅持“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”,充分彰顯了一個史學工作者嚴謹?shù)闹螌W治史精神。
如第一任掌門人李煜瀛,是1924年11月5日鹿鐘麟逐溥儀出宮的見證人,也是倡導保護文物、建立故宮博物院的第一人。書中稱其為“撥云見日的開拓者”,不僅詳細介紹了他參與故宮創(chuàng)建的過程,及其主政故宮期間,建章立制,清點文物的一系列活動,更高度評價了他提出的將清宮建設(shè)為“世界上幾千萬年一個活的故宮”的理念,認為“有非常長遠的建設(shè)者意識,是一項惠及國家、民眾的大事業(yè)”,故宮博物院的成立,李煜瀛“功在首位”,他“不僅是故宮博物院的創(chuàng)建者之一,而且為故宮博物院各項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”。
對第六位掌門人易培基,該書既寫了他在任期間,為故宮博物院的發(fā)展篳路藍縷,嘔心瀝血,首次提出《完整故宮保管計劃》、完成文物清點查核、開辟展覽、整理出版文獻、籌款修復破損嚴重宮殿、籌辦周刊等工作成就,以及力駁取消故宮的主張,堅持保全故宮,籌備組織文物南遷等等,也依據(jù)大量資料,完整敘述了他任職故宮期間發(fā)生的“故宮盜寶案”“出售金器案”事件原委,并給予歷史的、客觀公正的評價。
即便對于在《故宮志》“故宮歷屆領(lǐng)導名錄”中未出現(xiàn),“沒有起到應有作用”的趙爾巽,該書也本著尊重歷史,哪怕只有一頁,也當“探討當時的前因后果和史實本質(zhì)”,以“正確認識故宮博物院的歷程”的原則,不僅寫了趙爾巽如何當選“故宮保管委員會”委員長的過程及其所作的努力,且對當時的客觀環(huán)境做了認真的分析:面對接管故宮受到抵制,“一位80多歲的老人,實在經(jīng)不起折騰了,在接管遇阻的情況下,只能采取知難而退、偃旗息鼓的態(tài)度”。
沒有他們,
就不會有今天的故宮
在檔案深處發(fā)掘人的溫度,把每個人融入宏大歷史敘事中,既介紹了大的歷史背景,又注重細節(jié),講的是人的故事,反映的是最艱難時期故宮的發(fā)展史,其深意在于讓讀者在了解故宮歷史的基礎(chǔ)上,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物文化傳承守護的不易,喚起更多人的文物文化保護意識和責任。如書中所說:“介紹這些掌門人的生平行事,既是對他們的一種紀念,也是對故宮博物院歷史的一種尊重,由此,我們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保護這座承載中華文明的故宮的不易,對這些文明守護者生出由衷的敬意?!?/p>
1925年至1949年是中國現(xiàn)代歷史上多災多難又波瀾壯闊的年代,故宮作為前朝的皇宮,由誰管理,怎么管理,也隨政權(quán)的更迭、政局的跌宕而變幻莫測,甚至一度有人提出了“廢除故宮博物院”、將故宮物品作為“逆產(chǎn)”處理的主張,所存文物、檔案,更是歷經(jīng)風風雨雨,幾度遷轉(zhuǎn)。這個時期的故宮掌門人,每一屆都面臨著非同尋常的困難,但他們每個人都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文明守護人的責任。
如“巋然不動的守護者”莊蘊寬,為防止文物被搶被損,冒著被捕的危險,兩次抵制軍隊進駐故宮;堅持文物交接要“一一清點”?!芭R危受命的擔當者”江瀚,在最危難時刻以70高齡擔起維持會會長之責,以病體之軀組織討論“故宮博物院維持會暫行簡章和組織大綱”,上書國務(wù)院力爭保留軍機處檔案,在風雨飄搖的環(huán)境中掌舵,且盡力維持業(yè)務(wù)工作運轉(zhuǎn),“主持整理卷帙浩繁的宮廷藏書,使宮內(nèi)藏書得到妥善的保護與整理”。
第七位典守者馬衡,從1924年11月以北京大學教師身份參與監(jiān)視出宮人員與軍警,繼而先后被聘為清室善后委員會顧問、古物館副館長,1933年7月受聘為代理院長,直到1952年,在故宮任職時間最久。所以該書也用最大篇幅闡述了他晨兢夕厲典守故宮的經(jīng)歷。在“國家兵荒馬亂,政客你爭我奪,掌控故宮博物院的各方力量勾心斗角”,經(jīng)費維艱的情況下,馬衡帶領(lǐng)故宮同仁,堅持清點文物、建章立制,奠定了故宮文物保管和組織模式。在保全故宮的同時,舉辦了多項展覽,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,組織參展“倫敦中國藝術(shù)國際博覽會”,還著手收集散落在外的清宮文物和檔案。特別是“七七事變”爆發(fā)后,組織文物“西遷北歸”,馬衡立下了汗馬功勞。故宮文物西遷本是迫不得已之舉,但也是一段歷史的傳奇,在這段辛酸又勵志的傳奇背后,充分展現(xiàn)了所有故宮人“強烈的責任感、神圣的使命感”和“視國寶為生命”的典守精神。
讀完這本書,你會為那些前輩先賢忠于職守、無私奉獻、慎微戒懼、傾心保管的精神所打動。沒有這些掌門人和眾多先賢的苦心堅守,就不會有今天的故宮。
考證之外
補缺勘誤,是這本書的又一大特點。在廣搜資料、嚴肅考證的基礎(chǔ)上,該書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,揭示了許多歷史細節(jié),也對故宮建院時期的歷史做了許多的補正???。
如對于莊蘊寬時期是否使用段祺瑞政府下?lián)芙?jīng)費之事,書中寫道“現(xiàn)在幾乎所有論著都在刻意強調(diào)莊蘊寬主持故宮時經(jīng)費無著”,莊蘊寬為了避免執(zhí)政府插手故宮事務(wù),所需經(jīng)費堅持不要段政府撥款。但作者根據(jù)故宮博物院檔案室所存“函審計院送本院支出計算書及對照表”記載,詳細列出從1924年11月至1926年故宮經(jīng)費收支,得出準確結(jié)論:“其實,政府從1924年11月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開始即撥款”,而1926年4月莊蘊寬接手維持故宮院務(wù)后,“此時段祺瑞早已下臺到天津做寓公去了,莊蘊寬根本不可能與段發(fā)生絲毫瓜葛,莊蘊寬接手維持故宮后,根本沒有拒絕政府對故宮撥款”?!耙酝蠹艺f段祺瑞與清室遺老遺少沆瀣一氣,采取種種卑劣手段阻擾點查工作進行,這是沒有事實依據(jù)的。段祺瑞沒有想染指接管故宮,他在當上執(zhí)政后,就對新生的清室善后委員會給予了極大的支持” 。
又如李煜瀛是否為攝政內(nèi)閣指定的國民代表參與執(zhí)行逐溥儀出宮之事,由于當時政權(quán)機構(gòu)變化繁復,各種記載不同,說法不一。該書在對各說考證的基礎(chǔ)上,參閱《馮玉祥日記》記載,將那些天故宮發(fā)生的事件、參與人物和時間進行排比,得出比較可信的結(jié)論:“次日(1924年11月5日),鹿鐘麟、張璧執(zhí)行任務(wù)前,為避嫌,‘乃用電話約李先生(李煜瀛)來天安門,告訴他請他作證的意思,李先生慨然應允,乃同入宮’?!崩铎襄粌H是溥儀出宮的見證人,且是他當時首先提出故宮中“有關(guān)歷史文化之物品,以不搬走為是,因系國寶,不宜以一人一姓”,正是這句話提醒了逐溥儀出宮的鹿鐘麟等人,“除了讓溥儀出宮,還要考慮文物的處置”,也才有了后來的故宮博物院。
再如清室善后委員會,過去所有著述依據(jù)《清室善后委員會組織條例》規(guī)定,都記為14人。該書經(jīng)過仔細考察,認為雖然未見原始記錄,但是同一天的多家報紙報道,清室善后委員會又加派楊天冀、袁同禮兩人,所以實際人數(shù)是16人。
書的末尾用大量原始文件和照片做附件,使該書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,又圖文并茂;既是嚴謹?shù)臍v史書,也是專家大眾皆可欣賞的通俗讀物。特別是該書在介紹各位掌門人的同時,又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宮故事,讀來有趣又長知識。 如,故宮博物院的名字是怎么議定的?最早的故宮博物院匾額什么樣,誰寫的?又如,面對成千上萬的文物,初建時期的故宮工作人員,是怎么清點的?怎么編號的?天字第一號物品是什么?還有,故宮文物西遷的建議是誰先提出來的?西遷途中發(fā)生了哪些有驚無險的故事?等等,這些都是有趣的知識性的小故事。
想了解故宮歷史的人,都可以讀讀章宏偉先生的這本書。
作者/鄒愛蓮
編輯/申璐
校對/張彥君